志愿者参与返校复课开学模拟演练
4月底的津城骄阳似火,身着红色马甲的中国民航大学志愿者和辅导员们,在南校区校门,间隔一米以上排好队,模拟学生入校场景。接下来,他们陆续在社科图书馆前广场、南17公寓、南院综合食堂、南三教学楼进行返校复课开学模拟演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中国民航大学221名教职工自愿报名成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其中51名党员突击队成员,负责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开展人员排查、数据统计、体温检测、公共秩序维护、心理疏导、物资运输、后勤保障、监督检查等疫情防控工作,以及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和其他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近两个多月以来,疫情从蔓延肆虐逐步得到控制,校园也从空旷无人逐渐恢复生机,志愿者们用行动守护着师生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成为学校疫情抗击一线最美的风景。
志愿者值守在食堂入口测温处
疫情发生之初,防疫知识的宣传至关重要,民航大学居委会招募志愿者负责科普防疫知识、对聚集的居民进行劝散、协助工作人员执勤等工作。乘务学院教师王林参与了民航大学居委会组织的宣传防疫知识志愿服务工作,他说:“很高兴参加社区防疫宣传工作,为打赢防疫阻击战做出应有的努力。宣传巡逻过程中,我们要对不佩戴口罩聊天、聚集的居民进行劝解,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配合,参与宣传的老师群策群力,确保社区平安。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一定会赢!”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学校适时开展复工复学各项准备工作,理学院教师邹云玲是一名党员,她作为膳食中心疫情防控教工志愿者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开学返校疫情防控演练工作。提及参与疫情防控演练的感受时,她说:“整个演练过程,大家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在特殊时期,学校教职工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坚强地守护着学校的安全和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邹云玲在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利用现实素材,在家庭内部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塑造良好家风,有时她会跟女儿讲述疫情防控知识以及疫情期间发生的一些感人事迹,希望女儿对新冠肺炎病毒有更全面的了解,学习科学的自我防护方法,同时也体会白衣天使和社会各界为控制疫情做出的非凡努力。
新闻志愿者培训
教务处教师付信志主要协助保卫处工作人员进行南校区各类申请进校人员的分类整理工作,从3月18日开始,每天晚上的21:00到23:00,有的时候会更晚,处理第二天预约进校人员名单。统计数据量非常大,为保证申请入校人员信息精准,付信志需要反复核对,32天累计统计整理2.7万余人次入校人员信息。疫情期间,教务处面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服、停课不停管”“保运行、保毕业”的艰巨任务,付信志每天在做好大量教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兼职教务处防控联络员和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保卫处教师刘世祺说:“付老师一直责任心都很强,特别细致。付老师本身工作就很繁忙,周末常来学校加班,但是晚上依然坚持每天协助我处理预约名单,很仔细核对信息,调整格式,一直持续直到‘白名单+零预约’制度平稳实施。”
教职工志愿者们感受着志愿服务带来的力量,战“疫”的信心在行动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也将力量和信心传递给更多师生。
新闻志愿者们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师生抗击疫情的付出,他们参与、见证、报道,收集整理近120篇新闻稿件,报道在线教学、防控保障、居家抗疫、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生动故事,创作产生一批新闻报道作品、科普知识作品、文化文艺作品,传递正能量,相关报道在人民视频、《天津教育报》、中国民航网等媒体平台发布,讲述中航大抗疫故事。
飞行技术学院教师孙树贵撰写的《中航大飞行技术学院航空心理系助力建设“心理驿站”--为大家戴上心灵“口罩”》刊发在4月13日的《天津教育报》上,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谈到这篇报道的创作时他说:“抗击疫情需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这最困难的时刻,宣传报道身边师生的先进事迹,让更多以他们为榜样,是我们新闻宣传志愿者的职责所在。”
新闻志愿者们收集整理“网课期间教师书桌”素材,形成《曝光!原来屏幕后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微信推送在“中国民航大学”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让大家了解一线教师教学背后的动人故事,1万余人次阅读推送。一位学生家长留言说:“由于孩子在家上网课,有机会旁听了中航大一部分老师的讲课,真的感动不已,老师们太用心了,为中航大老师们点赞。”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新闻宣传志愿者们在报道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每周2次视频会,他们线上交流学习心得,分享新闻线索,共同提升进步。最终,志愿者们把热情与专注,做成了“专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200余名志愿者中有一线教师,也有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在用志愿服务行动抗击疫情的同时,没有落下本职本岗工作。晨昏交替,冬春更迭,“一切为了师生健康,所有助力双战双赢”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作为理学院化学综合实验室的一员,邹云玲肩负着实验室安全的守护责任。疫情期间,虽然实验室没有学生返校开课,但是,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化学试剂的存储安全、实验室硬件设施有无损坏等都需要定期检查。作为理学院2018级材料化学B班班主任,邹云玲尽职尽责守护学生。疫情期间,邹云玲利用微信和腾讯会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随时随地关注本班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和精神状态等。作为理学院工会女工委员,邹云玲配合学校及学院工会完成相关工作也是一种守护。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教师高斌是师资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师资培训等工作,他将本职本岗工作与新闻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院保障“双战双赢”的好做法、好经验传递出去。高斌一方面征集稿件,另一方面点对点联系学院领导、行政管理干部、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寻找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高斌总结经验说:“可以先从身边熟悉的人开始报道,选好角度,耐心沟通,结合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和学校报道侧重点,在如实反映事实的情况下,写出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宣传稿。”
疫情期间,高斌的爱人一直在天津市定点发热门诊医院上班,经常值班,只能是他一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白天全部时间几乎都被孩子占用,只有等孩子晚上休息后再开展工作。研究生毕业预答辩、研究生在线课程教学每日跟踪汇总、导师每周指导学生情况调查、科研实验室准备、招生动态关注、天津市和国家级项目审核管理....高斌没有一天是晚上24:00前休息,他说:“在做新闻宣传志愿者过程中,也了解到所有管理人员或专业教师其实都是这样的状态,大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配合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高斌和志愿者们见证着、感动着、默默付出着,他们的行动被学校年轻的教师看在眼里,其中就有不满30岁的国有资产和实验室管理处教职工郑树桐。郑树桐报名成为了志愿者,录制了“洗手舞”视频,在即将复学之际向师生科普七步洗手法,传播健康生活的理念,除此之外,他还参与返校复课开学模拟演练,间隔一米以上排队、配合工作人员测温、有序落座上课......他一丝不苟体验每一个环节,还为学生们录制了参考视频,活动结束后他说:“希望同学们回来能安全健康的开启校园生活。”
摧残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中航大教职工志愿者传承志愿服务精神,把奉献书写在工作岗位上,写在抗击疫情的春天里。(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利滨)